南非金屬凹槽球

南非金屬凹槽球

南非金屬凹槽球 遠古外星人及形成惹爭議

自從幾十年前有礦工從南非克萊克斯多普(Klersdorp)附近的奧托斯達爾(Ottosdal)葉蠟石礦場中,掘出了有劃痕的“南非金屬凹槽球”後(Klersdorp Sphere),一直惹起了不少人的爭議。因為有一些特徵,與它形成的歷史似乎有所抵觸。

地質學家從火山岩的沉積物分析到,凹槽球的形成可追溯至2.8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雖然石礦中大部份的結核,都是由化學沉澱的礦物經過硬化過程而自然形成,但凹槽球跟其他結核卻有好些不同的地方。凹槽球呈橢圓形,直徑約3﹣4cm,而厚度則約有2.5cm。研究人員將凹槽球標本以X光檢測並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球除了有矽灰石,還含有少量赤鐵礦和針鐵礦的成份。顏色呈暗紅褐色、紅色及暗紅色不等。此外,球標本的切面展現了顯明的輻射狀構造。

邁克爾·克雷莫(Michael Cremo)在他有份撰寫的“Forbidden Archaeology: The Hidden History of Human Race”內文中,引述了克萊克斯多普博物館前館長魯爾夫馬克思(Roelf Marx)於1984年有關凹槽球特點的回應。球表面的赤道位置,有三條環行的刻槽。詭異的是,這些刻槽都甚直而且粗糙。而球的外殻則非常堅硬,連鋼也不能在它表面留下劃痕;其礦物的摩氏硬度比起鋼的6.5至7.5還要高。對此,克雷莫及美國作家理查德·霍格蘭(Richard Hoagland)表示,凹槽的特徵反映出它們的形成似乎並非出於天然,而且很可能由高智慧生物以外的手工雕刻出來。至於智慧體則是那些曾經到訪地球的遠古外星人,又或是曾居於地球上但已經滅絕的外星種族

然而,礦物學家保羅·海因里希(Paul Heinrich)在他於199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對凹槽球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葉蠟石礦找到的球,是由於熔岩流在間隙中抵受長年累月高温及強力擠壓,因而形成的一種變質結核。布魯斯·凱恩克羅斯 (Bruce Cairncross)與海因里希抱持相近的看法。他認為,凹槽反映到結核是由較細緻的黏土狀沉積物被層壓而成,比周圍的物質有較高的密度和較低的渗水性。

他還以美國猶他州(Utah)南部納瓦霍砂岩(Navajo Sandstone)發現的氧化鐵結核﹣摩奇瑪瑙 (Moqui Marbles),以及在紐約斯科哈里縣(Schoharie County)找到的碳酸鹽結核上的緯度凹槽(及脊)跟南非金屬凹槽球比較,並提出凹槽球標本切面的薄層與外部凹槽對應的言論,以暗示凹槽球的三條凹痕是天然而成,而其橢圓形狀及表面則是透過大自然的風化作用被磨光。雖然摩奇瑪瑙的槽脊比南非球更明顯和不規則,但凱恩克羅斯解釋卻為岩流物質較粗糙和較佳的渗透性所致。至於輻射狀的內部結構,海因里希則認為是由假晶現象造成。就是由於另一種熔岩注入了碳酸鹽或黃鐵礦結核內的空隙,以致形成了一種混生的假晶。

儘管如此,不少對於南非金屬凹槽球感興趣的人,對海因里希等人的解釋抱持相反的論調。有人認為,無論是凹槽球的獨特而粗糙刻槽、抑或是其光澤而甚平滑的表面,還有其特別堅硬的成份等,無疑跟其他結核大有不同。可是,由於史前文明往往與不少傳統地質學理論相違背,因此主流地質學家普遍都會盡努力推翻一切有關遠古外星人曾經存在的可能性。至於南非金屬凹槽球究竟是否跟遠古智慧體有關,相信還需更多其他的證據和研究才有機會被驗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