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德國考古學家克勞斯·施密特(Klaus Schmidt)及其考古團隊在1995年於土耳其東部烏爾法(Urfa)市郊近10km處發現 “哥貝克力石陣” (Göbekli Tepe;土耳其語意思為“大肚子山”)後, 至今它的存在仍然有不少神秘的謎團,它引人入勝的地方,相信就是跟這個失落的史前文明的來源有關。
這個名為“哥貝克力山丘”的地帶,以多根直立的石柱排列成圓形石柱群。最高的石柱有6m,大部份重11-22 tons,而最重的則有50 tons。巨石的形狀以矩形或T型為主,不少石上都刻有抽象而神秘的象形文字及動物浮雕。部份已出土的石陣群被鑑定為前陶新石器時代A期(Pre-Pottery Neolithic A;PPNA)的史前遺跡,歷史可追溯至12,000-13,000年前;而另一些較小的建築結構群則被確定為前陶新石器時代B期(PPNB),而歷史可追溯至BC9,000,它們比金字塔還要早八千年出現,是至今在地球上被發現最早的文明遺蹟之一。地質學家發現200根屬於PPNA的石柱,專家認為這些石柱是工人從100m(330 ft)的山頂上,以燧石將石灰巖床割開之後運輸下山的。
考古學家施密特推測,圓環石陣的T形石柱有可能是人的象徵。面向圓心的石柱,像是一個聚會或舞蹈的宗教儀式。至於石柱上刻上的哺乳動物浮雕如毒蠍子、兇猛的公牛、獅子、野豬、狐狸、瞪羚和驢等,以及蛇類爬行及節肢動物如昆蟲、蜘蛛,並禿鷲等鳥類,可能是族人用作看守他們的圖騰。所以他推斷哥貝克力石陣不是人類的聚集地,而是一個宗教地方或寺廟。而一些藝術雕刻是出於遠古人類對天狼星的崇拜,猶如英國史前巨大石柱陣(Stonehenge)出於對月亮崇拜一樣。
既然如此,為何有人對哥貝克力石陣的存在產生迷思呢? 其中一個因由是,遠古哥貝克力族的建造技術明顯地出現了一個由盛轉衰的時期,而原因至今卻是未明。施密特發現到越早期的石柱環越見龐大和整齊, 而造型及雕刻工藝也越精美。然而,從8,200BC起,石柱陣的光采卻開始逐漸消退。大石塊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竟是小石柱甚至碎石;每隔幾十年,舊有的石陣會被摧毁及埋在地下,然後被人在同一位置以泥土回填後改以更細的石重建,圓環的面積因此越縮越小。如是者經過許多個世紀,哥貝克力石陣群在後期幾乎完全失去魅力,工藝的簡陋程度可謂徹底陷入停滯的地步。為何建造術不單沒見進步反倒嚴重衰微呢?這個變化又會和什麼有關?石陣為何自10,000年前開始失去它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令人感到奇怪和困惑的問題。
另一個謎團是,施密特團隊在遺址找不到有關人類在那裏定居過的證據。要興建、守著和擴展這個如此大的石陣群,龐大的人力資源是不可少的。考古學家估計,單是採石及移動沉重的大石柱的人數最少要500人。而且石柱陣不可能一日建成,工人們要在該處作雕刻工、採石和豎立龐大石柱的工作,那就需要提供住房給他們留宿和生活。但奇怪的是,該地帶竟然沒有留下任何農務或養畜的痕跡。而且,在石陣群中也找不到水源,最近的河流與它也有3mi (1500m)的距離。至於牆壁、煙囪或其他建築物的證據,以及任何生火煮食的痕跡也沒有。那麼,興建石陣的工程是如何推展的呢?
此外,考古團隊在遺址也找到多處無法解釋的回填痕跡,而在的地下300-500m3的泥層間,還發現石器以及人和動物的骸骨,所以推想當中可能牽涉到活人獻祭或埋葬死人的儀式。然而,有關施密特以石陣用作進行宗教儀式的言論也都祇是推測,有人認為哥貝克力石陣的柱結構和圖騰與北美洲西北海岸處的大型石板房相似,所以它的實際用途仍未能被敲定。除了以上所有的迷團未解外,還有就是族人是如何移動那些如此巨大而沉重的石柱、運輸工具又是什麼呢?他們用什麼工具將重以噸計的石柱豎直?現在這些工具都藏在那裏? 加上找不到有人居住過和養牧禽畜的證據,因此令不少人將工程跟外星文明扯上關係;或許有比人類更高智慧的外星族類参予建築或提供資源,這些論調都令這個遠古遺址更添神秘。還有那些象形符號以及鳥獸昆蟲浮雕的意思為何,學者也未能把它串連起來作出綜合的論述和分析。全球遺產基金會(Global Heritage Fund ) 傑夫摩根(Jeff Morgan)也表示,哥貝克力石柱的雕刻及其由來,都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由於迄今已出土的遺址只有約5%,因此有待專家發掘更多證據和進行更深的探索方能將迷團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