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於2011年曾對世界人口作出預測,估計到2025年人口將增至80億,而到2050年更會多達93億。面對這樣人口激增的情況,對肉類的需求亦隨之增加,加上常規肉類生產效率低 (牲畜需吃掉100公斤植物蛋白,才長出15公斤肉),相信未能追及將要面臨的需要。另外,傳統養殖方法構成大量炭排放的環境污染,以及養殖場給牲畜餵食生長激素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等問題,都給人類生存帶來危機。因此,人類開拓食物供應渠道和提升食品安全成為一種實在的需要。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Mark Post 正致力研發幹細胞人造肉技術,期望藉此為上述困境開闢一條出路。
製造人造肉的過程不簡單。概念就是,研究人員要從動物體內取出細胞組織,模擬體內的生理環境,在無菌、適溫和豐富的營養條件下,使離體細胞組織生存、生長並維持結構和功能。Mark Post教授和他的團隊先從牛肌肉提取細胞組織,從中分離出幹細胞。然後以營養物質和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如氨基酸、油脂、糖和礦物質等培養物約三星期。待幹細胞繁殖和分化至多達1,000,000個之後,要將它們拉伸成許多條長度約1cm、厚約幾mm的小肌肉條,然後將大約3000條肉條小心地層層聚合,加入大約200片實驗室培養的動物脂肪和色素,最後制成用於烹調的肉塊,整個製作才算完成。
在食物安全性問題上,人造肉在整個培植過程,可以保證絕對潔凈,完全杜絕瘋牛病以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而且還可以加添若干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例如可以用沒有危害性的Omega3脂肪酸,來代替大多數肉裏含有導致健康問題的Omega6脂肪酸。
研究人員終於在2013年,把人造牛肉漢堡首次帶到倫敦舉辦的記者會,供在場人士試食。然而,當時一件漢堡的造價高達215,000英磅(約2,580,000港元)。而試食者對味道和質感方面的評價都有所保留。有營養學專家認為,雖然人造牛肉含有蛋白質和肌肉纖維,但它欠缺從天然牛肉的系統組織包括血液、脂肪及神經帶來的味道和口感。如使用組織再生技術,或許有助改善這些方面的問題。
現在,Post 與 Peter Verstrate 創辦了一所公司,正在專門研發這種稱為“Mosa Meat”的實驗室培養的幹細胞人造肉,並計劃於2020年推出市場。他們打算聘用 25位科學家、實驗室科研及管理人員。期望於五年內將技術和食物品質的水平提升,並進行大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將味道提升達到天然牛肉程度的人造免治牛肉推出市場。至於以3D打印技術製成扒類成品的方法,也是他們的研發方向。本月18日起,他們將舉行一連三天的座談會,向公眾闡術發展這項科研的計劃。有人認為人造肉只是一個科學噱頭,難以做到低價出售之外,味道和品質有如天然牛肉更是天方夜譚。不過,另有些人則對此表示支持,亦好奇將會生產出來的人造肉到底如何,他們都殷切期待有一天人造肉真能研發成功在市場公開銷售。假如這一天真的來臨,你又敢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