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獨處

不可少的祇有一件事

經文:路十38-42 – 他 們 走 路 的 時 候 , 耶 穌 進 了 一 個 村 莊 。 有 一 個 女 人 , 名 叫 馬 大 , 接 他 到 自 己 家 裡 。他 有 一 個 妹 子 , 名 叫 馬 利 亞 , 在 耶 穌 腳 前 坐 著 聽 他 的 道 。馬 大 伺 候 的 事 多 , 心 裡 忙 亂 , 就 進 前 來 , 說 : 主 阿 , 我 的 妹 子 留 下 我 一 個 人 伺 候 , 你 不 在 意 麼 ? 請 吩 咐 他 來 幫 助 我 。耶 穌 回 答 說 : 馬 大 ! 馬 大 ! 你 為 許 多 的 事 思 慮 煩 擾 ,但 是 不 可 少 的 只 有 一 件 ; 馬 利 亞 已 經 選 擇 那 上 好 的 福 分 , 是 不 能 奪 去 的 。

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回應律法師的挑戰之後,便與門徒上路。路加說,「耶穌進了一個村莊。」路加並沒有提是那一個村莊,而約翰卻說出了這個村莊的名字伯大尼(約十一1)。路加說,馬大接待他到自己家,她有一個妹妹,名叫馬利亞。馬利亞顯然是次要的。

但約翰卻寫道「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姐姐馬大的村莊。路加說,那個家是馬大的家。約翰說,伯大尼是馬利亞的村莊!顯然馬大是一家之主,負責接待客人,而馬利亞卻是這個家與主關係的代表。

路加告訢我們,那一天耶穌到他們家中作客。對他們來說,這真是個大日子。也許那是他們第一次接待他,但也很可能他也曾多次造訪這個家庭。

現在來看看這兩位婦人。路加形容馬大「伺候的事多,心中忙亂。」套句現在的話說,她忙得心慌意亂。馬大的心多麼偉大!耶穌是客人,馬大心中第一要緊的事,就是讓他受到最周全的招待。我也曾見過這樣的婦人,她們出於愛心,為了使客人享受完美的招待,她們衝進衝出,忙個不停,好像有千頭萬緒的事待作。

神憐憫她,她是出於一片好心。但是,她想用服事來表達她的愛心,卻收到了反效果。她因為忙得心慌意亂,以致於忍耐不住,衝進去抱怨耶穌和她的妹妹都不體貼她。她說,「你不在意嗎?」。馬大遵著一世紀婦女的角色,倒茶遞水,而馬利亞卻似乎沒有盡婦人之道。馬大問耶穌:「你不在意嗎?」你不關心這件事嗎?或說,你真是不覺得有問题嗎?明顯馬大認為最重要的是安排各樣招呼的事,或者認為耶穌不覺得馬利亞這個人不處理這些事是不當的。當然耶穌和馬利亞在意卻是别的事,而是馬大不太關注的(好像我們看世界杯的時候,專注看而沒有擺好晚餐)

再回來看看馬利亞,她在作甚麼?她「甚至也」,在耶穌聊前坐著聽他的道(中文聖經無「也」字,原文聖經有)。注意道個「也」字。它是在說,馬利亞也和門徒一起坐在耶穌腳前。「也」字表達了,馬利亞似乎明白一個深奥的真理,就是真正對主的愛最終的表現不是在服事上,而是表現在親近聆聽和順服上、就是作個真門徒上。馬利亞也作門徒的角色坐在耶穌腳前聽道。

在第一世纪猶太夫子接受一位婦人為門徒,這似乎是一件不尋常的事。門徒會如何接受,一個婦人也和他們一樣坐在主腳前聽道,他們的反應可能與約四27當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時的情況相似,「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所以,馬利亞這一舉動帶來一定的壓力。耶穌與馬利亞雙方都面對壓力。然而,主看的不是這婦人的身份而是這婦人的心,而馬利亞也因著對主話語的愛慕,而跳出個人的框框,克服傳統的和別人評價的難阻,如在約十二3拿貴重香膏抹耶穌的腳,馬利亞更進一步,為要親近主,表達對主的愛,沖破金錢上或是別人眼光上的難阻。

親近主對我們這些自由的現代人來說,本來並不是一件難事,我們並沒有性別、種族、文化傳統等的難阻。但事實上,親近主對於很多信徒卻並不容易,因為最大難阻我們的是我們的心。我們心裹有許多肉體的掙扎難阻我們親近主。

1.付代價大,收獲卻少。每天早上或晚上克服疲倦的身軀與主親近。許多時候並沒有即是的果效,因為生命不是說「一個月靈修,兩個月靈修」,便有甚麼顯著的改變,我們需要長時間的等候,直到神的話臨在,聖靈在人裡面慢慢動工。清理修剪。然而,我們慣了急功近利,所以見沒有甚麼得著,神又好像經常不聽禱告,靈修得不到甚麼,便放棄了。實在我們是懷著太功利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情。

宣道會靈修大師陶恕說:「學習祗因神自己而愛祂」親近祂並不是要貪祂甚麼,不是要搏祂的賜福,就祗是愛他。这才是正確親近主的心態。

2.對神長期的忿怒,是心底的忿怒(我們不敢忿怒到出面)埋怨神各樣對自己不理想的安排,將所有的遭遇,不問根由全數自動轉賬給神,所有問題都是祂一手做成,祂錯誤的帶領。我們要靜下來,清楚一下到底當初是你自己的決定還是神的帶領,不要出了事時就嫁禍給神。這實是信仰的膚淺。凡事皆神安排嗎?聽天由命的人,沒有尋求智慧,不如先檢討自己,求神施恩才對。

3.對親密的懼怕,怕被拒絕,怕面對真我。又或是沉溺在罪中,陶醉在那些習慣的罪,自我的罪。有些人不容易接受神話語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一種不敬虔的生活型態,他們在其中覺得很舒適自在。

當我們犯罪時,起初可能還有罪惡感,但是過不久連這個罪惡感世消退了。最後我們變得太習慣於犯罪,以致這種習慣作惡的生活成為常態,又或罪疚太重,被魔鬼經常控訴,以致不敢及自覺不配親近神,結果變成遠離神的悲慘結局。

4.懶惰乏味:覺得靈修很是悶?還是你覺得神很悶。常常就是沒有毅力,不持久的尋求神。主的愛或你愛主的心低到不能激勵你繼續。這個時候,找個屬靈知己互相鼓勵,互相堅持,不要停下來,要立刻重新開始,不要說我這段時間狀態不佳,沒有甚麼動力親近神,遲些讓我好轉,我會親近得好啊!又說甚麼不懂得方法,不懂怎樣做等,一大堆不去實行的理由。其實,坊間有太多靈修的輔助東西給我們,要學習紙是會找著方法。其實,真正要解決的是我們沒有這份熱衷的心,世界上可能有解決不了的事情,但卻沒有解決不了的靈修難阻,祗是我們的心如何,要找多少藉口逃避,要有藉口不做一件事,多的是,比如家裡吵、地方小、聖經舊、沒有枱燈、沒有時間,數不盡的難處,然而,其中最真的是我們對主的愛太少了,你愛一個人總會想盡辦法去見他吧!甚麼都難阻不了你。

5.我們寧可為主做許多事情,但卻不願靈修,讀經和禱告。甚至我願奉獻更多,擔任更重的事奉崗位,也不要迫我靈修禱告,所以,教會不乏事奉的人,卻很少禱告的人。這是因為禱告不是做甚麼,而是要正视甚麼,我們寧可忙很多事,都不想靜下來面對一下自己,面對一下和主的關係。

我們看了主對這兩個婦人的評價,就知道我所言不虛。祂非常溫柔,但也相當明顯地提醒馬大(41一42節)。他沒有說馬大所操勞的那許多事不好,但他說,你在這許多事上獨缺了一件不可少的事,就是學作門徒,認識與我的關係。你不可一直忙著做事,你也需要花些時間去接受,坐在我的腳前受教。所以他誇獎馬利亞,他說,「不可少的只有一樣。」馬利亞得到了,她選擇了那上好的。如此,強調了馬利亞坐在主腳前所顯示的德性。「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知道作為門徒最要緊的是甚麼。神要我們明白,甚麼是「服事與敬拜的連結」,甚麼是「熱心」。

不可少的祗有一件事,馬利亞選上了的就是坐著聽他的道。神的話語是一切事奉的基礎和根本,不可讓教會或個人事務上的忙碌活動,分散或佔據了應該用在神話語上的注重和時間。馬大一心一意做個盡責的主人;馬利亞一心一意要做個門徒。耶穌到這個家庭來,不是來做客人,而是要完成他傳道的使命。耶穌提醒馬大讓物質上的忙碌妨礙了屬靈的生活。

招侍客人,可以有許多事要處理,可以力求盡善盡美,亦可以很簡單。問題是耶穌這次到訪的目的是甚麼。耶穌是否來參加一個大食會,盛大的慶祝晚宴。他是來傳道。馬大的重點放在那裏?是聚會的枝節上。馬大的心煩是在於她獨自服侍,而非沒有機會坐在耶穌的腳前。我們作基督徒的重點何在?這不是說作事不重要,而是屬靈的優先次序的問題。親近主,聽他的話語必定要行先。對於一個門徒來說學習與順服要行先。馬大現在學習去為主辛勞,然而卻沒有親近主。聽他的話語比愛的服侍更優先。任何一個在教會事奉的人,必須清楚一件事,沒有親近主的人的服侍是徒然的。當然這個屬靈的優先次序不同於v.30-35祭司及利未人,以屬靈的事行先為名,掩飾自己沒有愛心。

對於那些忙得沒時間親近主的人,我要對你說,「忙是出於魔鬼。」忙與多事處理不是相同的。魔鬼藉著忙來使人迷失,不知甚麼是最重要,以為緊急就是重要,面忙著作了許多次要的事,浪費光陰。忙使人亂,所以叫作「忙亂」。忙又會令人被事務支配了心靈空間和時間,使人不能自決自己的生命,沒有了選擇的能力,甚至以忙來顯出個人的價值,迷失了自己。

v.42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馬大卻不能選,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忙使人情緒思慮煩擾,沒有釋放。重擔,許多人在忙中枯竭,我們要小心,試著從忙中走出來,找找甚麼才是重要。

我想,我們一定要在忙碌中要慢下來,靜下來。改變自己對成功與擁有追求的想法,培養自己簡樸一點與一顆易於滿足的心。其實人可以很少東西便滿足。(有時你見一個可愛的小孩一搖一擺走路已經使你會心微笑,其實喜樂滿足是來自內心,而不外在的物質)最老套的粵語殘片,有情飲水飽。現今,富裕家庭離散。不是說我們要不長進,而是學習分別甚麼是自己的需要,甚麼是慾望,甚麼是要與人看齊,一直追逐虛空不能對你有益的東西。

著名神學家潘霍華說:「we are called to die」我們被呼召去死,每天向老我和世界死多一點,捨棄一些東西才能滕出心靈的空間讓更寶貴的質素放進去。以安息的心,面對每天的工作和挑戰。安息與工作並列。be restful in work 就是保持平和清醒的心,輕鬆,以信心和欣賞來面對各種人生際遇。工作有時,安息有時,神六天創造,第七天放下工作,看看自己所作的工,評價一下,記念神的作為。

安靜,獨處,讀經,默想的操練,讓現代人預備自己親近神。每個基督徒都必須有獨自面對主的時候,離開日常的習慣,在別人找不到的地方,與所信的神有一段較長和較專注的時間。在人群中,在熱鬧的笑聲中隱藏自己。

屬靈操練禮讚的作者傳士德說:沒有獨處,相交祗是逃避自己;沒有相交,獨處變成空洞,遁世。許多弟兄姊妹自覺受傷,祗用埋怨或盡量忘記,卻沒有到神面前得醫治。

古代的人在行路過程中默想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十六世紀的屬靈操練分四期,看經文,五小時祈禱。平信徒和神職人員一生人少次往聖地朝聖。當時不少人在路上死,也要前往。我們要學的不一定是這種形式,而是他們的心態。

禱告是不忽忙的與神同在,幾分鐘靈修,祗是膚淺,學習長期等候的功課。在獨處中,安静聆聽神的話,向神表達愛。喜歡的話,也可以把一些體驗,領受,對神和對自己的發現寫下一些靈程的扎記,經常翻看提醒自己。